数字化转型进行时(江门网站设计制作) 从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望向美好未来

日期:2023-10-05浏览次数:0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下,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正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这些技术将如何颠覆我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将为新经济和新应用带来哪些想象?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分享。

  一年贡献8000亿元 5G已经“上天入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G在2020年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达8109亿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表示,在这8000多亿元中,一半属于5G的手机终端,还有2000亿元左右是网络建设投资,另外不到2000亿元来自5G的信息服务。
 “5G现在已经是‘上天入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杨杰认为,如果把5G比作一辆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车,那么现在车刚刚进入高速路口,正在换挡提速。
 “如果用信息高速公路来讲,我估计5G应该在时速60到80公里的区间。”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表示,除了技术冶炼、智能制造,将来的运维检测远程化、微重场地无人化等,都会大量的引用5G的场景。
 “5G应用在工业场景里,带来的好处有三个:省钱、省人、省心。”李自学说。
  5G既然有赋能千行百业的本事,那么该如何投入应用?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认为,5G真正发挥价值,要让各行各业把5G的技术能力充分用起来,但是前提是要懂它的行业,“把技术和行业相匹配”。
  胡厚崑表示,要让5G在制造业实现广泛应用,一定要解决好三部曲。第一是5G进园区,提供5G的覆盖;第二是要能进得了车间,进园区和进车间相比,要更专业一点;最终5G要能进产线,这对公司的能力要求是逐步递进的。“5G需要做到的是身段要足够灵活,能力要不断完善。”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累计建设5G基站超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数量约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70%。中国的5G建设正在大部向前。

  助力制造但不只是制造 工业互联网掀起巨浪

  2018年至2021年,“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词,先后四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互联网都在掀起建设和应用的热潮。

  深处传统制造业,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此深有感触。

  “过去格力公司用人、用材料来控制质量,都用‘笨办法’,所以难免有很多的漏洞,包括判断上都不能精准。”董明珠说,而当下有了工业云这样的平台,格力的70多个基地都可以连成片,应对的能力更强,品质控制的能力更强,同时格力可以开始致力于技术研发。

  “互联网技术能够在制造业和医疗行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通过这样一个技术的发展,把所有的生产周期都变得更加透明,从而支持企业了解相互的需求,” 医药健康公司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说,“从最上游的产品来源到整个产业链,它都增加了透明度,可以让供应链快速响应,提前发现问题,确保供应链不中断。”

  在中国,工业互联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谈其特点,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工业互联网虽然可带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但需要全社会资源持续、高强度投入。

  黄卫预测,将来工业互联网最有可能带来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可能是30年以后的量子科学。因为它会彻底改变信息传输、计算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这将是所有行业和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此,工业互联网所有的企业和行业应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好谋划。

  技术突破需要融合创新 人工智能使命重大

  “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神经元,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燕青提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场景下的落地。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越来越多技术突破是融合创新。一方面是算法、算力和数据等要素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是技术和产业越来越深度地融合。二是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应用门槛却越来越降低。

  王海峰说,大量开发者不需要每个人都从第一行人工智能的算法代码开始写起,而是直接调用这些框架。应用门槛大幅降低,也将推进人工智能更快应用。

  “我对于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出现的任何突破都非常感兴趣。”作为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对人工智能发展充满期待。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六十多年,有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比如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大数据预测等等。但是如何让社会更充分地了解人工智能?如何让每个人都为未来做好准备?

  默克执行董事会成员兼电子科技首席执行官毕康明建议,了解人工智能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也提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阶段,把人工智能作为普适性的课程。此外,在未来,人和机器之间依然会通过语音形成非常好的互动,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应用以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推广,减少数字鸿沟。

  结语:

  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这些新技术都在重塑一切行业,深入各个场景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预见的是,我们一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能更清楚地看到数字化的未来。